朱守財和老婆攀攀老拉展現(xiàn)百鳥衣制品(1月7日攝)
新華社發(fā)(賀俊怡 攝)新華社貴陽1月25日電(記者羅羽)守在深山村,做了泰半輩子苗族服飾,50歲的苗族漢子朱守財和老婆仍然樂于山里生涯,從不愛慕里面的世界
朱守財是貴州省黔西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水族鄉(xiāng)擺貝村的一位村平易近,他認為與老婆一同耕田、做衣,安祥、自在而又空虛地過一輩子就很好
固然夫妻倆去過最遠的中央只是100多公里外的州府凱里,但他們卻不休把深山的“出色”帶給世界
擺貝村是一個僅有477戶、2352位村平易近的傳統(tǒng)苗族村
深山之上,村中吊腳樓鱗次櫛比,一棟棟老屋歷經歲月浸禮后透著汗青的長遠
讓人稱奇的是,這里的家家戶戶還保存著苗族人傳承上去的制衣傳統(tǒng),尤其是制造被譽為“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”的苗族百鳥衣
“這個村是百鳥衣的原生地,最年夜特征是‘家家都做百鳥衣,家家都有百鳥衣’
”村支書侯淵引見,固然每家每戶都邑做百鳥衣,但臨時做來售賣的只要3戶人家,朱守財夫妻恰是個中最為著名的一對
苗族百鳥衣普通為苗族祭祖等主要節(jié)慶時運用,其由上衣、裙擺等局部組成,裙擺下綴有羽毛墜
整件衣服繡有少量花鳥蟲魚圖案,集平繡、堆繡、打結繡等手工繡身手為一體,表現(xiàn)了苗族刺繡的最高程度
純手工制造一件百鳥衣需耗時約一兩年
“我家百鳥衣上的每一個圖案及其繡法都是老一輩傳播上去的,圖案面前隱蔽著故事,可以用苗族言語唱出來
”老婆攀攀老拉坐在家中的制衣桌旁,用苗語邊說邊唱,朱守財則擔任為其翻譯
由于沒上過學,也沒怎樣出過門,攀攀老拉還不太熟習用漢語表達
擺貝村婦女攀攀老拉(左)展現(xiàn)本身的蠟染作品(1月7日攝)
新華社發(fā)(賀俊怡 攝)唱工精深、顏色明艷、圖案獨特、外延豐厚……以百鳥衣為代表的苗族文明付與了苗族人奧秘的氣質
上世紀八九十年月,擺貝村就有旅游散客前來旅行旅游、探尋文明,不少人對苗族蠟染、百鳥衣等服飾入神,愿花年夜價格購置
“18歲我娶親的第二年,我妻子的一件百鳥衣賣了2800元,這在事先是一筆很年夜的錢
”朱守財說
認為做服飾有出路,朱守財當即決議向老婆學藝,以此營生
這些由女性控制的身手過來普通只要女性才學
“我妻子從小跟她媽媽進修身手,她會做苗族蠟染和刺繡,更善于做百鳥衣
”他說
這是擺貝村婦女攀攀老拉行將完成的一件蠟染作品(1月7日攝)
新華社發(fā)(賀俊怡 攝)忙時務農,閑時制衣
30多年來,夫妻倆除了有一次到凱里待過一段工夫外,絕年夜局部日子都在村里渡過
由于手藝好、產物質量高,他們接到的訂單不休,所售蠟染和百鳥衣甚至由本國旅客帶到了海內
比來幾年,朱守財和攀攀老拉每年能掙四五萬元
“錢掙得不多,但我們很知足
”他說,尤其是孩子們長年夜成人后,他倆只想把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,把苗族人的“出色”帶給世界
他說,比來5年,因為國度脫貧任務的鞭策,擺貝村建筑了通村路、串戶路,村容村貌也變得潔凈整潔,越來越多的中外旅客和游覽團離開村里
“他們不只用雙眼觀賞苗族蠟染和刺繡,還用雙手體驗制造身手,我和妻子也因而釀成了教授身手的教師
”朱守財說,他們既教“村外人”,也教村里的小孩子,逐漸把苗族身手發(fā)揚光年夜
特別聲明:以上部分內容(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)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犯請聯(lián)系客服刪除,謝謝!
 
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