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劉玉霞正在停止刺繡創作
翟羽佳 攝 7月14日,河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資文明遺產代表性項目刺繡傳承人劉玉霞,正在任務室飛針走線
圖為劉玉霞正在純手工繪制稿本
翟羽佳 攝 “我們祖祖輩輩都有這個刺繡手藝,那時分這種手藝僅為閨閣之趣,從不過傳,所以又叫‘閨閣繡’
”劉玉霞自幼隨母親進修刺繡技法,她在保存中國傳統刺繡工藝根底上,將西洋畫、中國水墨畫、攝影等藝術元素融入個中,構成共同的刺繡作風
2019年,刺繡(石家莊市長安區)當選河北省級非物資文明遺產名錄
圖為劉玉霞將絲線劈成16縷,展現劈絲身手
翟羽佳 攝圖為劉玉霞(右)經過視頻直播與新加坡刺繡喜好者交換
翟羽佳 攝 據引見,絲線是刺繡的根本原料,將絲線細分紅三四縷,取個中一縷停止刺繡,外行業中已屬“粗活”
但劉玉霞的選擇是,將一根絲線劈成16縷
圖為劉玉霞展現“刺繡扇子”
翟羽佳 攝 用針尖瞄準絲線中部,一分為二、二分為四、四分為八……被劈成1/16的絲線究竟有多細?其敗壞時有形,拉緊時乍現
將如許一縷細絲線置于沏好茶的杯子上,絲線隨水蒸氣高低翻飛、起舞,久久不落
圖為劉玉霞(左)與刺繡喜好者分享根本針法
翟羽佳 攝 但是,這還不算極致
“在一些人物面部刺繡進程中,甚至要用到1/32的絲線”,劉玉霞稱,刺繡分歧于繪畫,兩點之間只能用直線,只要用極細的線砥礪,才干描寫出人物面部的弧度和天然走向
她的刺繡作品,一朵花瓣上的白色可達七八種,天然水平幾可以假亂真
(文/邢璐 圖/翟羽佳)【編纂:唐煒妮】
特別聲明:以上部分內容(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)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犯請聯系客服刪除,謝謝!